商代用水问题研究
作者: 周通  日期:2012-05-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获取方式 商代 用水问题 差异性 
描述: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重要的一环,如何获取和利用水资源是商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考古资料,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商代用水问题进行深入、全而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七部分,包括绪论、商代的水资源、商代对水的应用、水的获取方式以及技术与废水处理、区域与城乡用水差异、商代环境与用水以及人居关系、结语。 商代气候总体上较现在温暖湿润,但有时出现干旱,呈时段性的上下波动。商代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甯,为商代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保障。商代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用水占居主要地位,其主要来源为自然降水,同时还配有相应的排灌设施。商代又是手工业发达的国家,手上业部门繁多,技术精湛,手工业用水也是商代用水的重要方而。考古发现商代手工业遗址周围有水井出现,可以推测水井是手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生活用水也是商代用水最重要的方而。商代人口众多,城市繁荣无异加剧了用水量。从目前资料显示来看,商代生活用水主要表现在日常饮用、洗浴、城市美化、消防等,其来源以河流、湖泊、水井、水池为主。考古资料表明商代城市已有一整套给排水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商代人民不仅取水方便,也能及时排除废水。 区域不同,聚落规模不同,用水存在一定差异。商代中心区域是统治中心,人口多,城市规模大,用水量大。中心区域与地方区域、小型聚落相比取水方式多样,并且给排水设施数量多、规格高。商代南、北方地区气候不同,用水问题存在差别。首先,取水来源不同,如北方多取自地下水,南方多利用河流、湖泊水;其次,南方给排水设施没有北方完整,水井数量、深度、形制也与北方不同。环境与用水、人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排水设施增多,遗址居住时间长,国家繁荣;环境恶化,出现洪涝或干旱,给排水设施相应变化,迫使居址或都城迁徙,甚至国家灭亡。从用水遗迹的变化可以映射出当地环境的变化。通过对用水遗迹考察,商代气候呈现时段性上下波动状态。
民俗视野中的“时政”思想变迁研究——从《夏小正》到《四民月令》
作者: 王志芳  日期:2012-04-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月令 《四民月令》 《夏小正》 时政 《礼记·月令》 
描述:“时政”,依时行政,即时令与政令的合一。“时政”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民众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先秦秦汉时期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月令体献中,这些文献大都以时间为纬,串联着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政治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夏小正》《礼记·月令》《四民月令》,通过这些文献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古人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知识、认识的变化和深化;从中把握古人岁时观念的演变和“时政”思想中所体现的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发展,从而认识民俗“上之所化,下之所习”的本质和特点。
《齐民要术》同义词研究
作者: 何科  日期:2012-04-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同义词 形容词 名词 《齐民要术》 动词 
描述:《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全书近十二万字,包括了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的生产、加工活动,词汇面特别是动词词汇面广、词汇量大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词汇面貌提供了基本条件。 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对《齐民要术》进行的语言研究刚进入起步阶段,其同义词研究尚无人问津。本文以《齐民要术》的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等实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其中的同义词进行了系统梳理,共归纳总结出名词性同义词39组,动词性同义词92组,形容词性同义词26组,同时择取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11组同义词进行细致的辨析描写,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展示《齐民要术》一书中同义词的基本面貌,从而帮助我们对贾思勰时期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书语言研究提供一点可资利用的资料和理论。 本课题以缪启愉、缪桂龙两位先生校释、译注的《齐民要术译注》为底本,这也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好的《齐民要术》校注版本之一。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齐民要术》其书及其作者等相关问题做了介绍,着重对《齐民要术》在汉语史语言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齐民要术》在汉语史上的语料价值做了相关评述。 第二部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该部分主要对我国的同义词研究理论的历史与现状做了系统的梳理。 第三部分,课题相关问题的几点说明,该部分在上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就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做了说明。 第四部分,《齐民要术》同义词研究,该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针对《齐民要术》中的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同义词做了系统梳理和构组,并在此基础上选取11组同义词从各角度做了具体辨析。 第五部分,《齐民要术》同义词形成原理的认知学探究,该部分从认知学角度对《齐民要术》中的同义词形成原理做了探讨。
《齐民要术》句法研究
作者: 车志亮  日期:2012-04-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句法特征 动补结构 《齐民要术》 
描述:本文首先对《齐民要术》的总体句法特征做了简单的概括。结构方面,无主句大量运用时本文献的一大特点。另外,动词和量词非常丰富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句式方面,在句型的选择上,贾氏多用陈述句,几乎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贾氏多用短句,句子大多短小精炼。 《齐民要术》中动补式非常丰富。第一节讨论了动结式动补结构,在《要术》中动结式根据句子中宾语(O)的有无和宾语出现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V+JC”、“V+JC+O”、“V+O+JC”三类。第二节分析了动相补语,在《要术》中充任动相补语的词有“讫”、“毕”、“竟”三个,没有发现“已”、“了”、“后”的例子。有“V+VC”和“V+O+VC”两种格式。《要术》中的动相补语由介于虚实的动词充当,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也可以看成是状态补语类。第三节是动趋式,《要术》中用作补语的趋向动词只有三个:“去”、“出”、“下”。第四节研究了“vt令vi”和“vt使vi”,中古文献出现这两种格式最多最频繁的文献是《齐民要术》。该书多使用下面三种使成式的格式:Vt+令+vi(如“晒令干”)、Vt+O+令+vi(如“熬油令香”)、Vt+使+vi(如“捣使熟”)。最后是数量补语和处所补语,《要术》中数量结构做补语,以“数词+名量词”为主,“数词+动量词”也有出现。
《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研究
作者: 王莉群  日期:2012-04-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作物名物词 命名 《齐民要术》 
描述:名物词研究是古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选用《译注》(缪启愉、缪桂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为版本,以《齐民要术》的文献语言材料为依据,从音义联系、词的形成角度,对《齐民要术》中出现的农作物名物词进行个案分析,探寻其命名造词的四种方式方法:语音造词、语义造词、语法造词和修辞造词。 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简介《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旨在为魏晋时期的专书词汇研究再添一笔。对研究现状的梳理,明确了本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最后探讨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第二部分是《齐民要术》的版本及名物词界定。本文语料选自缪启愉、缪桂龙的《译注》,“利用了所有的重要版本、仅有抄本和稿本”,是目前最为详备的校注本。 第三部分是《齐民要术》名物词的概貌分析。首先是关于农作物名物词的界定问题,我们参照了刘兴均先生的判断标准,并结合《要术》自身特点,提出五条语义标准,为划定名物词奠定基础。其次根据农作物性质和功用的不同,我们将《齐民要术》名物词分为四大类,即粮食类作物、蔬菜类作物、果树和林木类作物以及经济作物。《要术》中农作物名物词共有341个,其中粮食类作物有24个,蔬菜类作物共有123个,果树和林木这一类最多,总共160个,经济作物34个。经过整理统计,其中单音节词111个,约占名物词总数的32.6%,复音节词230个,约占名物词总数的67.4%。这些至少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复音节农作物名物词所占比重已相当可观,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双音节步伐的加快。 第四部分是《齐民要术》农作物名物词命名造词的方式方法问题。本文描写与归纳了《要术》名物词命名造词的四种方式方法:以音变法为主的语音造词;以概念义的引申分化与源义素的孳乳派生为主的语义造词;以词根复合法与词缀派生法为主的语法造词;以比喻、借代为主的修辞造词。
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园圃种植
作者: 朱书玉  日期:2007-06-3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出土文书 唐五代 敦煌 园圃 
描述:本文通过对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保存的古代园圃种植资料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结合传世文献和部分考古材料中的有关园圃资料记载,从唐以前社会园圃种植进行回顾着手,重点对唐五代敦煌地区园圃种植的种类、管理方法、经营类型、劳动力身份等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于敦煌园圃种植的条件,首先分析了敦煌地区的地理、气候、土壤、水利灌溉等条件,然后分析了唐代以前园圃种植情况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指出了敦煌地处古代东西方交通枢纽,气候适宜,因此能够移植中原地区大量园圃种植种类。 关于园圃种植种类,主要根据出土文书的记载,重点对唐五代敦煌的主要园圃种植内容进行分析,以此体现出当时西北地区人们的一些生活特点。 在敦煌园圃种植的技术上,主要根据出土文献内容对唐五代敦煌园圃种植情况进行把握,从细节上分析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弥补了传世文献中很多记载的不足。 唐五代的敦煌地区,对外交流频繁,宗教发达。因而园圃种植的属性分类也有了明显界限:官府所有,寺院所有,自耕农个体所有。由于它们的经营特点不同,敦煌园圃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为三个类型:雇佣式、自耕式、租佃式。经营状况的不同和当时社会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
《世说新语》与《齐民要术》副词比较研究
作者: 毛丽娜  日期:2007-06-3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异同 比较 副词 《世说新语》 《齐民要术》 
描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复杂的时期,南北分裂达二百余年,南朝、北朝都出现了大量的作品。不少先辈们先后提出南北文风不同的学说,但基本没涉及南北之间的词汇差异。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注意研究这一课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探求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在词义和语法方面的南北差异,我们以《世说新语》和《齐民要术》的副词为研究对象,就其异同加以描写和讨论,表明由于长期交往隔绝、地域不同,南北朝文人在使用副词上的异同。 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世说新语》与《齐民要术》副词总貌与分析研究”。本章在对两部文献副词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再分类,并在这一层面上先描写两部文献中副词的使用状况,再列出图表进行直观展示与简要的比较说明,最后作出总体的比较结果:两部文献副词使用的相同点较多,都反映出了中古时期汉语副词的发展演变特点和它们的口语化风格;不同点较少,《世说新语》副词较为丰富多采,《齐民要术》副词位置较为自由灵活。 第二章为“《世说新语》与《齐民要术》新兴单音节副词比较研究”。本章通过具体比较,我们发现:《世说新语》中出现的新兴单音节副词基本上都是南北方都通用的副词,较少有属于此书或南方文献特有的副词及用法;《齐民要术》中则使用了一些带有方言色彩的单音节副词。 第三章为“《世说新语》与《齐民要术》双音节副词比较研究”。本章通过细致比较,从而发现:在构词方式上,《世说新语》双音节副词中后缀式占很大比例,《齐民要术》中则以并列式为主:在现代汉语中的变化上,《齐民要术》中双音节副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保留率高于《世说新语》中的;在整个中古汉语中的使用范围上,两部文献中出现的双音节副词除基本上都属于当时南北方的通语外,各出现有少量的双音节方言特征副词。
《农政全书》数字化研究
作者: 殷子  日期:2007-06-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知识库 古籍数字化 《农政全书》 农业古籍 
描述: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农业古籍整理,实现农业古籍数字化己成为必然趋势。农业古籍的数字化实质上是农业古籍整理方式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本文以《农政全书》为例进行数字化研究,寻找一条适合农业古籍自身特点的数字化道路。 本文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农政全书》这部典籍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扼要介绍其内容体例、版本源流及研究整理成果。在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研究。 其次,对《农政全书》文献的量化分析。对近百年来研究《农政全书》的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分别从研究论文的数量、作者、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近百年来《农政全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今后研究的趋势。对《农政全书》中引用的书籍按年代进行考证,大致可以分析出明以前各个时期的农业发展的情况。 最后,数字化研究以重要农业典籍《农政全书》为主要数据源,尝试构建《农政全书》专题知识库,搜集相关的综合性信息,如多种版本、作者信息及相关论著(专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纸资料等),以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的方式呈现给用户。该知识库的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目标是尽可能提供与《农政全书》相关的所有信息和知识。可以说该知识库建设是大规模农业古籍数字化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小范围小选题的主题知识库构建,尝试建立一个适合农业古籍大规模数字化实践的方案和模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大规模的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奠定基础。 本文设计的《农政全书》专题知识库在检索上除了通常的分类浏览检索及普通的关键词全文检索之外,还对《农政全书校注》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知识挖掘,利用词间的语义关系进行检索。在界面设计上也有所突破,以《农政全书校注》为蓝本,使用XML标记语言进行知识发现,并利用主题图技术建立《农政全书》概念知识库的方法,实现概念检索。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文献计量学等方法,根据现有的数字化农业古籍的优缺点,提出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的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以《农政全书》为例,融合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和全文检索等构建数字化农业古籍检索系统,最后以《农政全书》专题知识库作为成果展现。 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近百年研究《农政全书》的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农政全书》专题知识库模型。
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 常娥  日期:2007-06-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 自动校勘 古籍整理专家系统 自动编幕 农业古籍 
描述: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标志是一批大规模、基础性的古籍著作被开发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产品,并成功走向市场。相关研究论文很多,其中主要对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古籍数字化取得的成果、数字化技术进行了介绍,然而很少见到有关古籍内容的智能化处理方面的研究。由此可见,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上,对产品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数字化技术研究的较多,而对古籍内容的智能处理技术研究的较少。 随着古籍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古籍数字化不单是复制和再现典籍的原貌,而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数字化的古籍应该是一个增值的信息库,是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有效工具。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数据、辅助工具,以提高数字化古籍的研究支持功能,最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古籍整理专家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以农业古籍为研究对象,对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业古籍数字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探讨了古籍数字化相关技术问题,并且就农业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研究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技术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古籍数字化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古籍数字化的关键在于原文的快速录入、文本字符的数字化、浏览阅读与超链接设计、检索功能开发等方面,农业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也不例外。本文论述了古籍数字化的相关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古籍数字化的用字和字符集问题,加工存储技术,浏览阅读技术,以及检索技术,并对已有的一些智能化处理研究进行了介绍。 文中对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用字和字符集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古籍数字化应选用unicode字符集,采用繁体字进行录入,并且对繁简字的转换问题以及缺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本文就古籍的扫描步骤、扫描方法以及OCR识别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指出古籍应该统一文本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格式,以数据库存储为主,为将来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便利。超文本的浏览阅读环境是古籍数字化在浏览阅读方面的真正优势,本文就古籍中存在的超链接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进行古籍资料库的超文本标注进行了探讨。本文在综合比较分析了数字化古籍的三种检索方式后,指出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应以全文检索为基础,构建一整套包括具有关键词检索、条件检索、逻辑检索、模糊检索、组配检索、属性检索等多种功能的检索系统。 (2)本文尝试将现代文本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研究中,提出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原理,设计了自动编纂的流程,并对自动编纂的技术和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农业古籍自动编纂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从农业古籍中发现并摘录与某一主题相关的农业资料,并编纂成册。自动编纂涉及自动分词、篇章分割、段落检索、自动聚类等技术。它的基本原理为:如果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单词越多,那么它们的关系越密切,然后根据句子间的密切关系划分出句群。如果发现某一句群包含编纂主题,则将其摘录出来。主要的摘录步骤为:首先将农业古籍的章节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子句;其次利用最大匹配分词技术,提取子句关键词;然后根据文本块比较法,计算子句之间的紧凑度和深度值,并计算深度值的均值μ和标准方差σ,选择所有深度值高于μ-c*σ的子句间隔点作为分割点;最后按照分割点提取相关论题句群,并将编纂结果按照相关性大小排序输出。若同一编纂主题的编纂结果过多,为了方便用户选择,本研究采用以词为中心的动态自动聚类技术,将编纂结果分类显示。此外,本研究还通过构建农史语词知识库,采用超链接技术,为编纂结果自动添加语词注释,增加编纂结果的可阅读性。 (3)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方式,以前长期以手工进行操作,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实现自动校勘可以极大的提高校勘工作的效率,本文就农业古籍自动校勘算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校勘辅助工具以帮助专家勘误。本文在模式匹配和中文文本自动校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窗口匹配技术的古籍自动校勘算法。它的基本原理为:从底本和对校本中取出大小相等的字串进行比较,如果它们不相等,则将其切分成子串再进行比较,并根据校本串相对于底本串出现的增、删及取代的情况,分别判断为衍文、脱文和错文;如果它们相等,则跳过相等部分,重新取出底本串和校本串,重复前面的步骤进行比较。农业古籍自动校勘要求在显示异文的基础上,由机器作简单的判断,或者提供辅助工具(如避讳字表、异体字表等),帮助校勘专家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古代官名表、人名表、地名表、避讳字表、异体字表、繁简字对照表等辅助工具的建设和引入是古籍自动校勘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详细分析了各辅助工具的构建方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利用古籍中的“互见文献”进行自动校勘的模式和方法。 (4)构建农业古籍智能处理系统亦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该系统主要由自动编纂、自动校勘和辅助工具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辅助工具子系统除了包含上述辅助工具外,还增加了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等。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三个子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实现情况,包括资料收集、功能模块结构等,并分别对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的效果进行了测试。 本研究采用人工打分的方法对自动编纂的结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良好的编纂结果占到了72.2%,编纂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同时,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对自动校勘的结果进行了测试,发现系统对不同版本间异文比对的召回率和精确率,分别达到了92.3%、95.2%,说明基于窗口匹配的算法是可行的。当然,本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的效果还有待提高,辅助工具的建设以及实验系统的整体功能还有待完善 本文将现代文本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在农业古籍的智能化整理中加以应用,其创新之处包括: (1)结合古农书自身的特点,借鉴自动分词、篇章分割和段落检索等技术,设计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模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论题句群提取、编纂结果聚类显示等,实现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功能,使古籍智能化处理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 (2)借鉴中文文本自动校对和模式匹配技术,提出了古籍自动校勘的原理,设计了基于窗口匹配技术的自动校勘算法,并对校勘辅助工具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实现了农业古籍自动校勘的功能,是古籍校勘和整理工作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取得的突破。 (3)将现代文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引入到农业古籍数字化研究中,设计并开发了农业古籍智能化处理系统,促进了农史史料学、文献学研究方式方法的革新。 完善的古籍整理专家系统除了包括古籍的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外,还应该包括自动查错、自动断句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文言译为白话,中文译为外文)等功能。由于研究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只对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古籍自动注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因此,农业古籍智能处理系统离真正的古籍整理专家系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们今后应不断努力的方向。
《齐民要术》复音词的构词法研究
作者: 彭奇伟  日期:2007-05-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复音词 构词法 词性 《齐民要术》 语义 
描述:本文选取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复音词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将《齐民要术》中的复音词与此前各期代表性专著、同期代表著作及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试图勾勒出《齐民要术》复音词在语义、词性上的特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等问题进行阐述。词与词组的区分一直以来就是学界所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直悬而未决的学术课题之一。因此,如何区分词与词组,是本文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学界历来对词的构造分类持有不同意见,这直接影响到本文的分章分节问题。因此,这一章中还对本文的章节安排问题做出了适当的解释。 第二章主要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等角度分析《齐民要术》中的偏正式复音词,试图分析出《齐民要术》中偏正式复音词的词性及其语义特点,并把它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复音词进行比对,探究其中的规律。 第三章则是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字序等角度分析《齐民要术》中的并列式复音词,试图分析出《齐民要术》中并列式复音词的词性及语义特点,并把《齐民要术》中的并列式复音词与历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口语性较强的专著及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复音词进行对比,探究其中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第四章主要对《齐民要术》中的补充式复音词、主谓式复音词和动宾式复音词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补充式复音词、主谓式复音词和动宾式复音词的特点,并将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口语性较强的专著及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复音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达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印证。 第五章则主要对《齐民要术》中的附加式复音词、重叠词、单纯词及综合式复音词进行描写和分析。在细致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齐民要术》中复音词的特点。 最后是结语,主要对前文的论述进行全面的总结论述,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凸现出该书复音词在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 1 2
Rss订阅